中国经济网淮南4月11日讯 4月9日,由淮南市政府主办的2025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会在安徽省淮南市举行。同日,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安徽普碳)国内首套二氧化碳基新材料连续化生产装置投产仪式在安徽(淮南)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举行。
近年来,安徽省将新材料产业纳入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建设,为淮南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提供了历史性机遇。淮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,紧抓“双碳”机遇,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全力推动煤电产业向低碳化、高端化升级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、副秘书长庞广廉在2025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会上表示,淮南在原有传统能源产业模式上走出一条低碳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。
安徽(淮南)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内,高耸的专业设备,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、捕集、利用、储存的全产业链整合,园区内已经形成了零碳循环经济产业链。安徽普碳董事长毛红兵在投产仪式中表示:“我身后这条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生产线万吨二氧化碳,相当于种植200万棵树的减碳效果。这不仅是一份技术答卷,更是我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承诺。”
安徽普碳新材料公司攻克二氧化碳捕集、转化与高值利用技术难关,成功将工业废气转化为高性能新材料,既为传统产业“减负”,又为新兴产业“赋能”,九游娱乐注册生动诠释了“点碳成金、变废为宝”的循环经济理念。
安徽普碳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脂多元醇项目,是该产品及工艺首套万吨级工业化应用生产工艺装置,总投资约20亿元,项目建成达产后,可有效固定二氧化碳约18万吨,预计年销售收入约75亿元,年税收约3亿元,预计增加就业400人。其一期工程占地150亩,建设年产5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脂多元醇生产装置,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基多元醇装置。该项目也入选国家首批“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”。
据了解,安徽普碳作为一家高科技化工新材料企业,以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为核心竞争力,通过技术手段将二氧化碳作为合成原料直接固定到公司的产品里面,实现了碳减排和新材料产业的结合。不仅直接减少碳排放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,还能通过将二氧化碳引入聚合反应产生高性能材料,可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使用场景,有望大规模替代现有其他材料,从而达到双碳目标和市场效益的双重收获。
项目落户淮南,一切皆必然。安徽(淮南)煤化工园区拥有上游原料收储、中游基础化工、下游精深加工的完整全产业链体系。
安徽(淮南)煤化工产业园紧靠长三角终端市场的区域优势,形成了煤制烯烃的产业优势。以安徽(淮南)现代煤化工产业园项目为例,九游娱乐注册安徽普碳以中安联合公司为龙头,综合利用节能、减排、固碳等多种手段,通过产业绿色转型、设施集聚共享、资源循环利用,将该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变废为宝,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,形成产业良性闭环。公司利用煤化工和固碳两个产业在同一园区的优势,打造了中安联合二氧化碳废气(碳排放)—淮南金宏碳捕集综合利用项目(碳捕集)—普碳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项目(碳利用)—赛纬锂电池电解液项目(碳产业链延伸)的循环低碳经济产业链、全新产业业态,为淮南的化工产业补链、延链、强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“除此之外,作为打通零碳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,此项目将联合园区内多家企业共同打造CCUS示范基地,实现二氧化碳排放、捕集、利用、储存的全产业链整合,助力淮南零碳产业园的新突破。此项目同时也受到淮南市政府各级领导、园区管委会以及安徽省化工行业的高度重视。这不仅是对公司市场价值的认可,更是对普碳材料社会效益的肯定。”董事长毛红兵表示。
淮南市近年来全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,把产业培育作为主攻方向,推动基础化工强链、精深化工延链、化工新材料补链,实现煤化工技术低碳、高效、多元化发展,着力培养壮大新质生产力。
淮南作为能源城市,煤电化产业链完整度较高,每年产生2800万吨二氧化碳、1600万吨煤矸石和600万吨粉煤灰,拥有发展碳新材料的先天优势。近年来,九游娱乐注册淮南深入贯彻落实“双碳”战略,坚持逐“绿”前行、向“新”而生,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,抓科技赋能,推进技术产业化;抓绿电赋能,推进产业绿色化;抓政策赋能,推进产业生态化。
在此背景下,淮南市召开2025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会。会议通过构建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,汇聚行业智慧,围绕低碳循环经济的政策、技术、市场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,为推动以淮南为引领的广泛区域经济向低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会议解读了国家对双碳经济的政策,与会专家、学者围绕落实“双碳”战略,先后作了题为《创新驱动、推进石化企业绿色低碳发展》《对我国如何走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碳中和之路的思考》《引入碳循环的煤气化碳减排技术及优势》《十五五石化行业趋势——可持续发展之道》《中国聚氨酯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》《生物基聚氨酯研究与应用进展》《二氧化碳基多元醇技术分享》等主题演讲以及“双碳目标下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:从二氧化碳资源化到绿色化工未来”为主题的圆桌论坛,技术研发、产业实践、政策研究三大领域的相关专家,围绕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”“从减排到创造价值”两大主线进行了深入探讨。